搜索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保护器件资讯 > 行业资讯
瞬态抑制二极管好坏的检测方法
发布时间:2025-8-6 16:42:02

在电子设备的世界里,瞬态抑制二极管(TVS,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)如同忠诚的卫士,时刻守护着电路免受瞬态高电压的冲击。从日常使用的手机、电脑,到工业领域的复杂控制系统,TVS二极管的身影无处不在。当静电放电、雷击等瞬间高压来袭时,它能迅速响应,将过高的电压钳制在安全范围内,保护电路中的敏感元件。那么,如何判断这位TVS二极管是否依然坚守岗位、正常工作呢?接下来,小编就带大家深入探讨一下检测瞬态抑制二极管好坏的方法。

首先外观检查:初步筛查

在对TVS二极管进行深入的电气性能检测之前,外观检查是简单而有效的第一步。仔细观察二极管的外观,查看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伤。比如,管体表面出现裂纹,这可能是由于承受了过高的电压或电流,导致内部结构受损;若有烧蚀痕迹,表明它可能经历过异常的大电流冲击;变色也是一个重要信号,正常情况下,TVS 二极管有其特定的外观颜色,一旦颜色发生改变,很可能意味着其内部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。这些外观上的异常都可能暗示着 TVS 二极管的性能下降甚至已经失效。外观检查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二极管的好坏,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排除那些存在明显物理故障的器件,提高检测效率。

万用表检测:基础电气性能判断

万用表是电子检测中常用的工具,也可以用于初步判断 TVS 二极管的好坏。

电阻测量

单向TVS二极管:将万用表置于电阻档(如 R×1k 档),按照测量普通二极管的方法,分别测量其正向电阻和反向电阻。在正常情况下,单向 TVS 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一般在几千欧姆左右(例如 4kΩ - 5kΩ),这是因为正向偏置时,二极管导通,呈现一定的电阻值。而反向电阻则应为无穷大,因为在正常工作电压下,反向偏置的 TVS 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,几乎没有电流通过,电阻极大。如果测量得到的正向电阻过大,说明二极管内部可能存在接触不良等问题,导致导通性能下降;若反向电阻不是无穷大,而是有一定的数值,那么很可能二极管的 PN 结已经被击穿,无法正常起到反向截止的作用。

双向TVS二极管:双向 TVS 二极管在结构上与单向有所不同,它在正反两个方向上都具有相同的特性。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时,无论怎样调换红、黑表笔的位置,测量其两引脚间的电阻值均应为无穷大。这是因为在正常状态下,双向 TVS 二极管在正反两个方向都处于截止状态。如果测量结果显示电阻值不为无穷大,那就表明二极管出现了性能问题,可能已经损坏。

TVS二极管.png

二极管档测量

单向TVS二极管:将万用表调至二极管档,红表笔接TVS二极管的正极,黑表笔接负极。此时,万用表应显示一定的导通压降,通常在 0.4 - 0.6V 之间,这是二极管正向导通时的正常压降。然后,将表笔反接,即红表笔接负极,黑表笔接正极,正常情况下应显示 “OL”(无穷大)或 “1”,表示二极管反向截止。如果测量结果不符合上述情况,如正向测量时无导通压降显示,或者反向测量时有导通现象,都说明 TVS 二极管存在故障。

双向 TVS 二极管:在二极管档下,双向 TVS 二极管正反向测量均应显示 “OL”(无穷大)或 “1”,因为双向 TVS 二极管在正常状态下正反两个方向都不导通。若出现其他显示结果,则说明二极管可能已损坏。

电气特性测试:深入评估性能

虽然万用表能进行初步检测,但要更全面、准确地评估 TVS 二极管的性能,还需要进行电气特性测试。

击穿电压测试

击穿电压是TVS二极管的关键参数,它决定了二极管在何时开始发挥保护作用。测试击穿电压需要使用可调直流电源和示波器等设备。将TVS二极管接入测试电路,缓慢增加可调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,同时用示波器监测 TVS 二极管两端的电压波形。当电压逐渐升高到TVS二极管的击穿电压时,二极管会迅速从截止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,此时示波器上的电压波形会出现明显的突变。记录下此时的电压值,并与 TVS 二极管规格书中标称的击穿电压进行对比。如果测试得到的击穿电压与标称值相差较大,超出了允许的误差范围,那么该TVS二极管的性能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,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更换。例如,某型号TVS二极管标称击穿电压为 5V,而实际测试得到的击穿电压为 4V 或 6V,这就表明该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出现了偏差,可能无法在预期的电压条件下正常工作。

漏电流测试

漏电流是指 TVS 二极管在反向工作电压下,处于截止状态时流过的微小电流。在规定的反向工作电压下,使用高精度的电流表测量TVS二极管的漏电流。正常情况下,漏电流非常小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然而,如果漏电流异常偏高,这可能意味着二极管的 PN 结存在局部损伤或老化等问题。例如,在某一特定的反向工作电压下,正常的TVS二极管漏电流应为几微安,而实际测量得到的漏电流达到了几十微安甚至更高,那么这个TVS二极管的性能可能已经受到影响,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消耗过多的电能,甚至无法有效地保护电路。

箝位电压测试

箝位电压是 TVS二极管导通后,将电路中的电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电压值。箝位电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TVS二极管对电路的保护效果。在完成击穿电压测试后,继续缓慢增加电源电压,当TVS 二极管导通后,观察示波器上电压波形的变化。当电压波形稳定在某一范围内时,记录此时的电压值,这就是TVS二极管的箝位电压。将测得的箝位电压与 TVS 二极管规格书中给出的箝位电压值进行对比,如果实际箝位电压偏高或不稳定,那么在电路遭受瞬态高电压冲击时,TVS 二极管可能无法将电压有效地限制在安全范围内,从而增加了电路中其他元件受损的风险。例如,某TVS二极管规格书中规定的箝位电压在 10V 左右,而实际测试得到的箝位电压达到了 15V,这就说明该二极管在限制电压方面的能力不足,可能无法为电路提供可靠的保护。

响应时间测试

响应时间是指TVS二极管从截止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所需的时间。在瞬态高电压冲击发生时,TVS二极管的响应速度至关重要,响应时间越短,就能越快地对电压瞬变做出反应,保护电路。测试响应时间通常需要使用高速示波器和专门的脉冲信号发生器。将TVS二极管连接到测试电路中,脉冲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瞬态高电压的脉冲信号,同时用高速示波器监测TVS二极管两端的电压波形变化。通过测量TVS二极管从截止到导通的时间,并与规格书中的标准响应时间进行对比,可以评估其响应性能。如果实际响应时间较长,超过了规格书中的规定值,那么在实际应用中,当电路遭受快速的电压瞬变时,TVS二极管可能无法及时导通并限制电压,导致电路中的敏感元件得不到及时保护而损坏。

电容值测量

在一些高频电路中,TVS二极管的电容值会对信号传输产生影响。过大的电容可能会导致信号失真,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。因此,对于应用于高频电路的TVS二极管,需要测量其电容值。使用精密电容表测量 TVS 二极管的电容值,并将测量结果与规格书中的标准电容值进行对比。如果电容值异常,与标称值相差较大,那么该TVS二极管在高频电路中使用时,可能会对信号传输造成干扰,影响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。例如,在某一高频电路中,原本设计使用的 TVS 二极管电容值为几皮法,而实际测量得到的电容值远大于这个数值,那么就需要考虑更换电容值符合要求的TVS二极管,以确保电路的正常运行。

可靠性测试:模拟实际工作条件

为了确保 TVS二极管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长期可靠地工作,还需要进行可靠性测试,模拟其在各种复杂工作环境下的性能表现。

高温测试

将TVS二极管置于高温环境中,如在特定的高温箱内,设置温度为高于其正常工作温度一定范围(例如 125℃),并保持一段时间(如几小时甚至几天)。在高温环境下,监测 TVS二极管的各项性能参数,如击穿电压、漏电流、箝位电压等。高温可能会加速二极管内部材料的老化和性能退化,如果在高温测试过程中,这些性能参数发生了明显变化,超出了允许的范围,那么说明该 TVS 二极管在高温环境下的可靠性存在问题,在实际应用中,如果工作环境温度较高,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。

湿度测试

把 TVS 二极管放置在高湿度环境中,例如湿度箱内,设置湿度为较高水平(如 95% RH),并维持一定时间。在湿度环境下,同样监测其各项性能参数。湿度可能会导致二极管引脚腐蚀、内部电路短路等问题。通过湿度测试,可以评估 TVS 二极管在潮湿环境中的抗腐蚀和绝缘性能。如果在湿度测试后,TVS 二极管出现性能异常,如漏电流增大、击穿电压降低等,那么在实际潮湿环境中使用时,需要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,或者选择更适合潮湿环境的 TVS 二极管。

过载测试

对TVS二极管施加超过其额定功率或电流的过载条件,模拟电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大电流或高电压冲击情况。通过过载测试,观察 TVS 二极管在承受过载时的表现,是否能够正常工作,以及过载后其性能是否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。如果 TVS二极管在过载测试后出现损坏或性能严重下降的情况,那么在实际电路设计中,需要确保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承受过大的过载,或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,以防止 TVS 二极管因过载而失效。

总结

检测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好坏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,从外观检查到电气特性测试,再到可靠性测试,每一个环节都对准确评估 TVS 二极管的性能至关重要。通过这些检测方法,可以确保我们使用的 TVS 二极管能够在电路中正常工作,有效地保护电路免受瞬态高电压的损害,为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。无论是在电子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中,还是在日常的维修维护工作中,掌握这些检测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 TVS 二极管的问题,采取相应的措施,避免因 TVS 二极管故障而导致的电路故障和设备损坏。


推荐资讯

Related information
技术支持:万广互联 广东鑫环微电半导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13356号